懂吃差得十萬八千里遠,愛吃倒是沒話說,只是吃東西的技術著實有待加強。
前陣子特別訂了還算燒燙燙才開幕沒多久位在微風南山 46 樓的川雅 Chuan Ya,
主打川菜的中餐廳,但此川菜非彼部份人心中對川菜非麻即辣的刻板印象,
來到川雅,可以嘗試許多在台北不常見的川菜料理,要說它是冷門的川菜也不為過。
身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一講到川菜往往會馬上聯想到麻、辣、鮮、香的菜餚,
但川菜其實融合了二十多種複合味型,麻辣、魚香、怪味等台灣人算很熟悉,
另外也有不少偏向淡雅的料理,像是著名的「開水白菜」,
看似清淡無味,嚐起來卻富含如中式雞高湯般的鮮美濃郁,
而且不油不膩,十足的功夫菜,沒聽過的人壓根猜不著會是道「川菜」。
這樣介紹有燃起一絲想吃吃看的念頭嗎?
又或者單純想找家景色優美、服務與用餐環境極佳的地方用餐,川雅可以試試。
整體空間給人輕柔優雅的感覺,座位安排上完整利用信義區高樓層景觀優勢,
就算不是靠窗的位置,裡邊的座位面向大窗,同樣能夠欣賞 101 大樓、台北市區及遠山的風景。
其中沿著窗邊的天花板鋪有整面的大鏡子,除了營造出更為寬敞的空間感,
從我們座位的角度看過去還會反射出外頭大樓的市景,很有專屬於高樓的裝潢特色。
桌面右邊一條一條像粗試管的容器,裡頭裝有各種風味的茶葉,
客人可以打開來嗅聞香氣,進而從中挑選出想嘗試的茶款。
因為是初訪,最簡單也最入門的套餐選項就先跳過,
單點也不考慮,畢竟才兩個人不太好點菜,
直接挑個八道式套餐,幾樣店家的招牌菜色一次囊括,更能試出川雅合不合自己的口味。
茶泡好了,一個普洱一個玫瑰紅烏龍 -
服務人員推著小推車過來,上頭用玻璃容器裝盛著漬物 -
從中分別挾了蕗蕎、西瓜蘿蔔等沒那麼常見的食材,
可能是因為蕗蕎辛辣的關係,覺得整體調味較重,
我自己沒那麼喜歡,但另一個人有中的樣子,還額外多要了一點隨餐配著吃。
糖碗 -
裡頭有雪燕、銀耳、紅棗,
多虧了雪燕和銀耳這類煮完勾勾滑口的質地,
整碗的甜度混合在裡頭,相對變得厚口但非常柔順,
紅棗也只是提個香氣,不會太過搶戲,滿喜歡的。
涼菜 -
六宮格或加價九宮格,我們已經挑了八道菜的套餐,
怕到最後東西真的太多吃不下,簡單點六宮格就好,
不過圖卡上仍是以九客格的圖案為主,背面有 QR code,掃描後有川雅經典涼菜介紹。
從最上頭的粉色小碟開始順時鐘方式吃起,
充滿山珍海味的食材,其中暗紅色一顆丸子比較特別,
乍看之下深色的顆粒外衣有點像台灣的紅糟肉,不過實為怪味豬,
在各式香料調配中以孜然的香氣最為明顯,肉質帶點筋性,
覺得這偏彈牙的口感正好,太柔軟的話整體很容易就被重口味的眾多香料給蓋過去。
繞一圈後最後再吃正中間帶有香茅風味的蜜南瓜,
巧妙的順序安排原來還有舒緩前幾道辛辣的作用。
從小到大都是用不正確的方式拿筷子,但難得這回手殘成這樣,
特別紀錄一下川雅挑選的筷子,再次聲明這絕對是人的問題和店家餐具無關,
也是第一次深切體認原來這種中段粗胖前端尖細的筷子設計是我的罩門,
以我的拿法,前端最密合時的狀態就是樣照片那樣,中間還差了快一公分的距離,
所以接下來很多太細小的食材我挾不起來,
要不靠湯匙,要不只能把更多食材堆疊起來變得胖胖厚厚的才能一次挾起。
頭湯,從四款湯中各挑了松茸雞牛湯和我剛才提到的開水白菜 -
雖然看起來白白淨淨很簡單的模樣,但開水白菜食材講究又費工,
仔細端倪菜單的話也能看出點名堂,
對比好像很豐富的松茸雞牛湯,又是松茸,還有雞及一大塊柔軟的牛小排,
選擇開水白菜的話反而得加價 $120 哦。
川雅以桌邊倒下熱湯的方式呈現開水白菜,讓賓客除了味覺上的享受,
還多了遇水則發娃娃菜開展的視覺呈現,
使用雞、豬、鴨熬製的高湯鮮美細緻,還有金華火腿的香氣柔柔地附著其中,
猛一望如此內斂風格的料理,也難怪比較不熟悉中菜的人完全不會把它和川菜聯想在一起。
熱菜,從五個選項中擇二 -
先是魚肉品質極佳的桂圓東星斑柳,底下搭的是用桂圓、龍眼、豆瓣製成的醬料,
和坊間常見的豆瓣魚滋味類似,但當然就細緻度來看天地之差,
比較有趣的是主廚以桂圓龍眼入味,在辛辣間多了點薰香甜味,
沒有搶走豆瓣醬香,辣度也還在,只是整體變得更圓融也更加雅緻。
就算努力配著魚吃最後仍會剩下一堆醬料,好可惜啊,
醬料重要程度完全不亞於東星斑柳,如果能夠來碗白飯澆上滿滿的醬料多享受。
第二道熱菜挑中青花椒泡九孔牛舌 -
中點,上來了一隻黑天鵝 -
黑抹抹的東西向來很難拍,常常一團黑看不出什麼花樣,
加上我的位置拍照都會有點背光,喬個老半天總算把黑天鵝的酥皮紋理給拍出來。
請忽略天鵝被我拔頭的部份。
這個被我粗魯對待的點心全名為雞樅菇天鵝酥,
以這特別的菇蕈風味為骨幹,延伸出使用類似調性的雞肉為搭配內餡,
另外還用到竹筍、酸豆等,以千層酥皮包裹後油炸而成,
有點像在吃千層蘿蔔絲酥餅,但無論在質地口感還是風味都更加強勁的版本。
籠中則是魚香鮮蝦餃及牛肝菌燒賣 -
在吃魚香鮮蝦餃記得擠入小滴管中的魚香汁,是很討喜的蝦餃口味。
大菜擇二,先送上魚香大蝦仁 -
採用品質非常好的根島蝦,加上師傅的料理手法,
整隻蝦外層滑溜,飽滿帶點彈性的蝦身還沒辦法一口全咬下,
裡外對比的口感相當誘人,再加上帶點融合酒香的魚香醬汁,
如同剛才的桂圓東星斑柳的豆瓣醬汁,我更想好好用碗白飯把這裡的魚香醬配著吃個精光。
另一道大菜為半只花椒乳鴿 -
使用屏東乳鴿,先經過滷水浸泡入味,再來滷製油淋等多道工序,
乳鴿皮香脆還帶點油脂,其中以八角及花椒香氣更為明顯,
想想決定放下刀叉,盡可能斯文點用手抓著吃會產生更美味的魔法。
芥菜與蝦米清湯,非常清淡簡單的湯頭,
主要目的在於清爽口氣也讓味覺感受先放鬆下來 -
隨飯菜 -
迷你主菜都選中燈盞回鍋肉,但主食一個為芋香白飯,另一個則是窩油拌飯。
講究點的回鍋肉都會使用二刀肉製作,也就是後腿上方靠近豬屁股的部位,
和豬肉販說都知道,會拿白色肥肉和紅色瘦肉分界明顯的肉塊出來,
至於燈盞,是指二刀肉在切片料理後凹捲起來的模樣,
像燈盞嗎?我想像力沒那麼豐富,但有個好聽的名字莫名覺得更厲害更道地。
餐盤中有一匙小丁狀的東西是老壇泡菜,
為了要吃到它,我得像堆樂高般把好幾個小丁湊到足夠的寬度,
再小心翼翼注意力道用我手拙的技術挾起。
另一種主食窩油拌飯,看這名字或許會猜它像是豬油拌飯的料理,
但呈現出來的味道和口感店家認為更偏向炒飯,特別是裡頭還使用到彈牙的杏鮑菇,
此外除了紅油,還用到豬網油增香。
有些吃不下的集中起來打包外帶,可惡,早知道魚香大蝦仁的醬也留著,
提外話,這種紅色色階的紙袋真好看。
甜點,橙果醪糟冰粉及斑蘭豆腐花 -
醪糟,因為我點餐時中文不好,刻意只說我要「冰粉」,
在此註解一下,免得有人和我一樣發音搞不清楚,
醪糟,注音ㄌㄠˊ ㄗㄠ,就是酒釀的意思。
冰粉的原料在某種程度上和愛玉籽有點像,
不過主原料換成名為「石花樹」的植物種籽,經過在水中搓洗出果膠的方式製成,
這種東西我個人偏好單純一點的吃法,混入太多料感覺過於混雜。
斑蘭豆腐花倒是深得我心,豆腐花相當柔嫩細緻,近乎吹彈可破的境界,
溫溫的又帶著絲微的薑味,就一抹香氣而已,完全不辛辣,
低調到本來淡雅的斑蘭香氣依舊明顯,
好好吃啊,這餐飯在最後因為甜點的療癒感而更圓滿。
整體吃下來老實說極度讚賞的是川雅的服務,
至天當天接待我們的服務人員各個親切有禮,
雖沒喝酒搭餐,但侍酒師也是偶爾會協助送餐說菜,
資訊度的掌握與應對談吐都讓人感到合宜舒適。
料理方面不差,特別是魚香味型菜餚非常合我的喜好,
整體評量的話,大致上有種偶爾換個不太一樣的中菜吃吃也挺不錯的感覺,
吃到一半時我一直聯想到位在 BELLAVITA 的厲家菜,
可能實際走一遭後在我心中把厲家菜和川雅歸納在同一種用餐類別,
是那種想舒服地吃頓中菜,又或是帶著長輩想找家好訂位好停車的地方,
厲家菜和川雅都是不錯的選擇。
只是如果有二訪的機會,我這用筷子的技術真的得好好預先調教一番,
長年下來一直不想理會錯誤的拿筷子方法,再加上川雅正好挑到中段胖前端細的筷型,
導致我手拙一直挾不起太細小的食材,吃起飯來很辛苦啊。
美味指數:★★★☆☆ (三顆半,半星符號打不出來)
服務態度:★★★★★
整體環境:★★★★★
回訪率:70%
川雅 Chuan Ya
台北市信義區松智路17號46樓 (微風南山內)
(02) 2722-0303
官網:川雅官網
Facebook:川雅 Facebook
inline 線上訂位系統:川雅訂位
營業時間:每日 12:00 noon ~ 2:30 p.m.、6:00 p.m. ~ 9:30 p.m.
*Courtesy of Google Map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