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挑了雙好走的鞋子,打算緊接著這頓大餐之後一路往家的方向散步邁進,
其實有好一段距離,但位在信義路敦化南路一帶的 de nuit 附近也開了不少新店家,
走走看看挺有趣的,就當飯後運動,順道觀察城市夜晚的脈動。
而且這回沒出動大台單眼,直接使用老大的 iPhone 14 拍攝,
揹個小包包出門輕鬆愉快,比起以往,身上負擔的重量頓時輕盈許多,
再加上 de nuit 特別有在每桌打光的位置下功夫,
席間還會引導客人最佳拍照角度,事後檢查這些照片,品質出乎意料的優秀,
我看家裡那台單眼瑟瑟發抖,未來被打入冷宮的日子是否近了?
抵達時還不到六點,de nuit 外頭鐵門還未全開,
觀察了一下,正隔壁是家酒窖,事後上網查詢,裡頭環境裝潢還不錯,
而我們用餐當晚酒窖似乎有人包場,餐間偶然傳來隱隱約約的歡呼聲,
啊,原來是世足賽正打得如火如荼。
隔著一道牆,我想那天 de nuit 這頭判若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個熱情奔放,一個低調內斂,
不過聽著隔壁的慶祝聲,我想兩頭開心的心情應該是一樣的。
酒窖的音量完全不會影響我們當晚用餐,
反倒有點像是都市裡的背景音,至少我是這樣認為,
耳邊傳來的,主要還是餐廳播放的法國輕快曲調,
循著服務人員的步調及對客人說菜的節奏,配合的正好。
正式進入餐廳前會先經過一個短短的走廊,
隨後映入眼簾的是小巧沉穩近方形的空間,桌數不多,
事後想想,走廊旁似乎就是 de nuit 的包廂,卡了一塊長方形的位置。
當晚 menu -
服務人員也拿了本飲料單過來,主要有 wine pairing 和 tea pairing 兩種,
本來偏向以茶配餐,加上正好沒開車 (喝酒不開車),
又想到白天已經一整天都在喝烏龍茶,猶豫不決,
再仔細看看 menu,餐酒搭配有半杯的組合,對於我現在的酒量正好,
稍微點一下的程度,又不至於餐後微醺或喝太飽的狀態,就是它了。
搭配麵包的奶油及鹽之花。
我那杯礦泉水加了檸檬片,老大的沒有,
一直到餐期後半段水快喝完時才發現,de nuit 水資是以瓶計算,
我本來吃飯就不會一直喝水,看著老大空空的水杯,
想說再新開一瓶最後應該會喝不完,乾脆把我自己還有剩的那杯給他,
服務人員細心程度之驚人,竟然有注意到老大本來並沒有加檸檬片,
趕緊上前訊問是否要幫他把檸檬片挾出來。
第一款餐酒:Laherte Frères Blanc de Blancs Brut Nature NV,Champagne,France -
de nuit 應該是我目前碰到最注意客人拍照品質的 fine dining 餐廳,
不光是上菜,侍酒師也會幫忙喬角度、對光線,
同時間也沒閒著,一邊說明送上的料理或餐酒來頭。
有些很 hardcore 的客人會直接開錄音紀錄餐點敘述,
講實話我也沒這功夫,基本上是沒這耐心事後再聽幾遍,
以前會在服務人員講完後趕快用手機打字記下,
後期又覺得這個動作很卡,特別是吃壽司時,也怕拖太久沒能趕快享用,
演變到現在變成看狀況,先以當下吃東西為主,
待有合適的空檔時再拿出手機筆記一下,
當然常常會忘東忘西,但至少最有印象或方才吃到什麼有共鳴的還記得,
自我安慰,有種去蕪存菁的作用。
我也不太喜歡被店家看到我在手機裡記了什麼,
所以常常一察覺服務人員要過來了就會先把手機放下,
真的是自以為,這麼細心的店家怎麼可能會沒注意到,
也是大概用餐後半段時,服務人員還很貼心的靠過來,
說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或是想再多訊問些什麼,他們很樂意再次跟我補充說明。
搭餐麵包,酸種及法棍兩種,可續加,
部份料理醬汁較多,也可以用麵包沾著享用。
海螯蝦、茴香、酸奶 -
頭二道一起上,白色慕斯塔就是海螯蝦這道,
其中塔皮是使用一種很薄如紙張的薄脆派皮層層堆疊而成,
口感會比一般整個桿出來厚厚一片的塔皮再輕薄透脆,
雖然硬要比喻有點差太遠,但感受上很像肉乾對比肉紙這樣。
煙燻鰻魚、南非鮑魚、奧賽嘉魚子醬 -
更有趣的是這道,說鰻魚還算容易看出來,
那鮑魚呢?原來是夾在全麥麵包片和鰻魚之間,
從剛才海螯蝦酸奶的輕盈來到更有存在感的全麥麵包組合,
一步步向套餐主軸邁進。
鵪鶉蛋、蒜味美乃滋、紅玉紅茶 -
服務人員再三確認我準備好了沒,最好直接開錄影模式,
畢竟這道料菜上桌時有個蓋子,將櫸木煙燻的香味封在裡面,
待會一開蓋除了香氣四溢,飄渺白煙四散也非常上鏡頭。
只能怪我自己手殘,事後看錄影結果,
沒錄好就算了,還晃來晃去,
結果只拍到煙都散光了我手機鏡頭正要往下收起的片段,
桌子啦,我錄桌子幹麻! 生氣!
白煙散去,裡頭的鵪鶉蛋鋪在酥炸阿拉伯米線上頭,
溏心鵪鶉蛋使用紅玉紅茶入味,同時也染上褐黃色澤,
四周以胡椒料、迷迭香點綴,就像鳥巢中的鳥蛋般小巧可愛。
可愛歸可愛,心一橫像個捕食者般連同米線抓起來一口吃下,
櫸木香氣順著半熟蛋黃滑落開散,再加上輕脆米線炸過後的酥香相稱,
好吃之餘,也是道非常上相的料理,即使在白煙飄散過後。
第二款餐酒:Lvnae Bosoni Etichetta Nera Vermentino Colli di Luni DOC 2020,Liguria,Italy -
杯子寬,所以半杯搭餐看起來僅稀薄一兩口的量。
du nuit 法式燉菜 -
此法式燉菜指的就是料理鼠王中的 ratatouille,
一般常見的是像洋芋片或骨牌攤排整盤,色彩交錯有如一朵大花的模樣,
de nuit 把這道經典法式料理立體化,自成一個圓柱座落盤子正中央,
額外再延伸花的意象,除了圍繞四周的羅勒、番茄、紅蘿蔔醬,
燉菜上頭也使用生菜及食用花點綴。
燉菜包覆起來的中心藏有紅醬,
意外的整體口味嚐起來有幾分洋芋片的影子。
第三款餐酒:Domaine Pattes Loup Chablis Vent d'Ange -
年份不確定,寫食記時才發現這款葡萄酒和當晚 wine pairing menu 上的款式不同,
不過是我喜歡的風味,有合喜好也無妨,
而且侍酒師在講解酒標設計時生動有趣,有在聽故事的感覺,
如果看不懂法文,咱們來看圖猜猜看酒標是由哪兩種主元素組成?
...
...
...
...
...
答案是狼爪和天使。
市場鮮魚、黃酒、北海道干貝 -
整盤如此粉嫩的顏色,猶如春天亦或是戀愛的感覺。
最近在 fine dining 碰上馬頭魚出場的機率極高,
心想一來是它油淋後酥脆的鱗片實在太討喜,再來就是成本算平易近人,
de nuit 的馬頭魚處理的非常好,而且魚鱗透薄脆也不至於太過搶戲。
好玩的是盤中那顆半圓形本體是白色的東西,原來它就是干貝,
桌邊淋上些綠色的龍蒿油,些微草本苦甜類似八角甘草的氣息,
雅緻的調味,和這柔和的色調十分相稱。
波士頓龍蝦、柑橘、北非小米 -
靈感來自法國布列塔尼魚湯,把原本使用馬鈴薯的澱粉食材換成南瓜口味的北非小米,
跟前幾道相比口味最重,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很有吃家常菜般的滿足感。
沒想到裡頭龍蝦份量這麼有誠意,
我每口湯汁都能配上一大塊肥胖的龍蝦,這下子滿足意再度爆表。
熟成胭脂鵪鶉、鴨肝、發酵葡萄 -
記取剛才錄影失敗的教訓,雖然這回服務人員也是問我準備好要錄影了嗎,
我還是保險一點乖乖切換到拍照模式就好。
開蓋後又是一陣香氣四溢的白煙湧出。
先整塊登場亮個相,待會暫回廚房分切擺盤後再重回餐桌。
中途用餐小插曲,再次展現 du nuit 服務人員細心及貼心程度,
席間老大可能是太急著要和我說什麼,結果嗆到,
很努力小聲咳了幾下,忍個幾秒又多咳了幾聲,
沒多久一杯熱水送上,有沒有如此機靈的服務人員,驚訝之餘倍感窩心,
話說連我看著老大咳嗽都沒啥反應,想說他咳咳就沒事了 (汗)...
第四款餐酒:Waterkloof Circle of Life 2020,Stellenbosch,South Africa -
滿喜歡這個侍酒師多放了一些重點在酒標上,
不然通常在外頭吃飯,餐酒講解的重點大多都落在葡萄品種及風味,
品種和風味固然重要,只不過我想一般大眾對酒的研究沒那麼深入,
講太多太細,猜想很大的可能就像鴨子聽雷,
好似理工男在和我解釋化學成份間的組合變化,我也只能偶爾禮貌性點個頭。
端倪使用再生紙製作的酒標,circle of life, 對照著葡萄樹成長凋謝生生不息的圖案,
味道上侍酒師覺得最後尾韻會浮現台式三杯雞的味道,相當有趣。
分切擺盤後的鵪鶉 -
熟成胭脂鵪鶉在料理時有刷上葡萄汁,
開蓋時冒出的香氣,一部份來自於鋪在鵪鶉底下的稻草、葡萄葉、松針,
無論風味或嗅覺呈視上走質樸大地的風格,倒是擺盤後再次薰染一抹浪漫的色調,
最中間的醬汁使用巨峰葡萄、鵪鶉骨、綠豆蔻入味,帶點輕盈的香甜氣息。
細長棒狀的鵪鶉腿裡頭塞了鴨肝,
與其切了麻煩,中間又有根骨頭,索性就手拿起來啃,
當然,不用我多說,細心的服務人員早已備好酒精在一旁讓我噴在紙巾上擦手使用。
第五款餐酒:Ximénez-Spínola Fermentación Lenta 2019,Jerez,Spain -
Bellota 伊比利豬老饕上蓋、杜松子、羊肚菌 -
前一道鵪鶉,服務人員在上餐後和我們確認熟度,
我想可能之前有些客人會覺得太生,有需要的話餐廳也很願意再幫客人處理,
這道伊比利豬也是,不過在鵪鶉之後,服務人員已經知道我們對偏生的食材接受度極高,
但還是會再次訊問如果豬肉五分熟可以接受嗎?
當然可以,Chef 覺得什麼樣的狀態最好吃我們照單全收。
粉嫩的伊比利豬肉質柔軟,主要是越嚼越香,
一種很細緻的肉香,而且還會微透汁,
服務如此細心的 de nuit,不難預料到此時再次上前確認,
「太生的話可以再送回廚房幫我們煎熟一點」,
「不用不用,這樣很好」。
主要醬汁以杜松子入味,帶點清涼的草本香氣,
而一旁紅紫色小圓點則是以紫高麗菜調成的佐醬,
豬肉中間可以發現菠菜及開心果的蹤影,
所有的元素組合在一塊兒,比起一般豬肉料理相對爽朗清新,也更加耐吃。
依循法餐習慣,起司拚盤在鹹食之後、甜點前後登場 -
有藍紋起司、30 個月康堤起司,
搭配摻入金粉的蜂蜜、10 年份巴薩米可醋 、果醬、堅果。
大目釋迦、菊花、清酒 -
我跟老大恰好相反,藍紋起司吃的很開心,但康堤有點苦手,
正好清爽的雪酪像是被熱鍋燙到後即時出現的清涼流水,有強大的舒緩作用,
放鬆了味覺,神清氣爽。
主要甜點二選一,我們各來一款剛好都可以試試看 -
板栗、藍莓、小茴香 -
以經典栗子甜點蒙布朗為發想,
上頭鋪著滿滿一層栗子是透過液態氮急速冷凍製成,
冰冰涼涼的口感,碰到口腔的溫度不一會兒就攤化於如面,
底下是有以小茴香入味的達克瓦茲,不說或許不會發現,非常細微的味道,
整體仍然有一般吃甜點感覺與滿足感。
葡萄柚、柳橙、芳香萬壽菊葉 -
反而是眼前這道,乍看上去應該會比剛才那款更有「甜點」的感覺,
也是擷取法式甜點 baba au rhum 為靈感,
傳統的 baba au rhum 就是像這樣看起來超無害的酵母蛋糕體,
一吃才發現滿滿的酒味,原來蛋糕早以泡入蘭姆酒糖漿中。
de nuit 的版本也是走高酒精路線,
這會兒我才赫然發現,當初的餐酒搭配沒有延續到甜點這邊,
會不會是一部份考量到其中一道甜點已含有濃濃的酒味。
最後的茶點組合 -
最左邊的是修女泡芙搭配香草餡,上點佐以鹽粒,
中間是抹茶及烏龍茶組合,口感類似巧克力般綿蜜,
右邊則是法國 Poudre de Piment d'Espelette AOP 紅辣椒粉與百香果風味的馬卡龍。
馬卡龍看起來太甜美,所以聽到辣椒粉時我有稍微和服務人員再確認一下,
想說有沒有可能是我順序聽錯,有用到辣椒粉的其實是最左邊深色的泡芙,
結果就是這反差萌的馬卡龍,甜美之餘還帶著細微辛辣的個性,
de nuit 服務人員的細心再次展示,還拿了紅辣椒粉罐過來讓我瞧瞧。
離開餐廳時服務人員送我們到門口,臨走前遞上一個小紙袋,
裡頭是甜滋滋的瑪德蓮伴手禮,店家的心意。
讓老大拎著,我嘛就揹著小包挺個吃到圓滾滾的大肚子出發散步去,
能走多遠是多遠,不過這一走真不得了,
不是距離的問題,而是竟然走到忠孝東路四段 216 巷粉圓那裡,
明明不餓,看著看著手上怎麼莫名其妙又多了一包燒仙草,這是怎麼一回事?
後記:
de nuit 贈送的瑪德蓮超好吃,有點像可麗露的風味,
最邊角帶有非常濃郁如焦糖化後的甜度及香氣,
好吃到如果 de nuit 有出禮盒組,我會很想買來送人覺得一定零失誤的程度。
美味指數:★★★☆☆ (三顆半,半星符號打不出來)
服務態度:★★★★★
整體環境:★★★★☆
回訪率:75%
de nuit 法式餐廳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175號
(02) 2700-1958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enuitTaipei
營業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四 6:00 p.m. ~ 10:30 p.m.
星期五及星期六 11:30 a.m. ~ 3:00 p.m.、6:00 p.m. ~ 10:30 p.m.
星期日及星期一公休
*Courtesy of Google Maps
近期米其林食記:
JL STUDIO - 有看過服務人員在顧客面前砸食物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