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本來計劃泰國旅遊,因故未能成行,
當時原本盤算著要去 Gaggan Anand 用餐,是家風評飆漲的 fine dining,
除了米其林二星,2019年時還拿下全球50大餐廳第四名,
不過,都是之前的事。
幾個月後,泰國之旅總算成行,
再次嘗試預約 Gaggan Anand,才發現先前為何都無法訂位,
簡單講就是 Gaggan Anand (之後都用 Chef 稱呼)和生意夥伴有不愉快,
也是不久前的事而已,在頒發2019年全球50大餐廳期間的日子,
對方還趁 Chef 家庭旅遊人不在的時候,試著用金錢誘取餐廳團隊,
但大家真夠義氣,60幾個人全都選擇追隨 Gaggan Anand,
結果論就是原本的 Gaggan Anand 餐廳關閉,主廚和員工都撤了自然無法營業,
不受金錢誘惑的團隊也很強大,短短約三個月的時間另起爐灶,
在新址打造出 Gaggan Anand 2.0 版,換上全新風貌的25道料理。
算我運氣好,重新再出發的 Gaggan Anand 十二月份才開始營運,
照最早的行程,Gaggan Anand 壓根沒營業,想訂也沒辦法,
更改出國日期後,正好碰上初開幕,順勢嚐鮮,好采頭。
Email 至 Gaggan Anand 官網訂位,有三種選項,
My Private Table,適合人數多,有私密空間需求的客人,
Arena G,位於二樓,比較傳統式的桌位,基本消費每人8,000泰銖起,
G's Spot,位於一樓,像是板前 U 形吧檯,料理準備的一舉一動近在眼前,
極高的互動體驗,基本消費每人12,000泰銖起。
基本上桌位和吧檯的料理應該都差不多,25道菜色,
My Private Table 不列入考量,剩下兩個選項很大部份取決於客人體力和個性,
Arena G 的桌位相對而言,特別是個性較內向的人來說會輕鬆些,
和一般餐廳差不多,上菜時服務生會加以解說,
也會在不遠處觀察用餐情況,不過於打擾。
G's Spot 則穿插不少 Chef 和客人間的交談互動,
音樂也大不同,那晚經過 G's Spot,正好有人進出,裡頭傳來咚哧咚哧的強力節奏,
Gaggan Anand 本人也和客人及其它廚師們有說有笑,
幾個小時的晚餐,從頭到尾全神貫注可不是件容易事,
我們在 Arena G 的晚餐吃了差不多三個半小時,
聽說樓下 G's Spot 吃上五個小時也不是沒有可能。
入座後最先吸引目光的是桌上一大個木盒子。
服務生將盒子打開,倒出一份共25塊的拼圖。
每塊拚圖各自黏上一個表情符號,代表當晚的某道菜色,
拚圖另一面則是餐廳平面設計圖。
一開始沒聽清楚服務生說什麼,
加上手癢,很想照著設計圖那面完成拚圖,
結果被發現啦! 拚圖隨即被服務生撥亂,
這拚圖只能邊吃邊湊,每上一道菜,就去猜是和哪個表情符號相對應,
再一片一道拚合而成,
至於設計圖那面完全別管它,
等到最後25道菜全上完,拚圖隨之完成,設計圖自然完整。
Email 訂位時順道選了一人份的餐酒搭配,
當初是怕喝太多,想說一個人搭餐酒,另一個簡單喝杯調酒就好,
畢竟隔天一大早還有行程。
喝酒不開車,
曼谷計程車算方便,不過有時候會亂喊價,
連飯店叫的計程車也會遇到不乖乖跳表的司機,
要是真碰上壞心司機,又不想吵架惹事,記得殺個價,少一百是一百。
後來深深覺得以我們的酒量,好在當初只點了一人份的餐酒搭配,
25 道料理,當初網站上沒特別說明,到場後才發現一共有九款餐酒,量還真不少,
一人份的餐酒共九杯,加上另外加點一杯調酒,
兩個人一起喝,平均算下來一個人五杯,
再搭上三小時起跳的用餐時間,非常吃體力(還有平常小酌實力)的一餐。
調酒部份,挑了一款淡雅花果香氣,以 gin 為基底的 "kiss of muse"。
第一道有兩"口"料理,
左邊的是分子料理中常見的晶球作法,裡頭主要是優格,
也是 Chef 的經典料理 yogurt explosion 變化版。
像荷葉的部份,幾乎得一上桌就馬上食用,
手忙腳亂,沒記清楚食材,
不過基本上別看這簡簡單單一片葉子,其實是用好幾種食材重組再塑而成,
呼應了表情符號中像"火花"的圖案,裡頭藏有跳跳糖。
第二道料理的對應符號是道彩虹 -
鷹嘴豆泥為基底,上頭撒有五顏六色的調味粉,有甜有辣,
全部25道料理,要記清楚各樣食材調味真有困難,
加上想好好吃頓飯,現在傾向頂多拍照,不再用手機打字筆記,
光是拍照也夠忙了就是,
這頓餐,簡單說香料五花八門,但芫荽、薄荷、椰子是幾樣常被提起的元素。
不過,怎麼吃呢?
用舔的。
沒錯,服務生會告訴你,直接用舌頭把盤子舔乾淨,基本上像狗狗一樣,
而且舔的時候得小心呼氣,這粉可是會飄散開來,
看我穿一身白,服務生特別仔細叮嚀。
第三道,濃濃的秋意 -
這道的表情符號很容易猜,就是一片楓葉,
別看它這樣,實際上是道冰涼的料理,還融入陸地及海洋的概念,
葉子由三個主要食材組成,鵝鴨肝、鮟鱇魚肝、脆口的蕎麥,
還聽到柚子 (yuzu)、波特酒,可以想像其濃厚的滋味,
另外猜測,使用海陸不同的肝製作,都是軟糊的資地,
以低溫呈現,還可以維持葉子形狀不易塌陷崩落。
話說25道料理大部份都是用手吃,特別是前半段的料理,完全沒有提供餐具,
看舔餐盤就知道,Chef 沒有在跟你開玩笑,
直接就手抓捏,不然請舔好舔滿。
來自奧地利北邊的 Flora -
清爽易飲,比較好玩的是這一支酒沒有過濾,所以會帶點濁度。
第四道的圖案是一顆蛋,最好是猜得到,
可不是像前一道般,葉子圖案對應葉子造型料理這麼簡單 -
蛋的部份,這裡用到的是鹹蛋黃,底下薄薄一層是米紙。
第五道,鰤魚 -
鰤魚熟成九天後再經過燻香工序,由最底下的薄塔皮裝盛,
同時以根芹菜、海苔入味。
Gaggan Anand 大部份的料理或多或少都染上印度色彩,
在香料上的運用可謂變化萬千,令人讚嘆,
在僅僅一口量的菜色中,常常可以發現酸、香、甜、辣各種滋味,
特別是甜度的運用,常以多種不同風味的 chutney 融入,
中文翻作酸辣醬,似乎忽略了往往也是主要調性之一的甜味,
混在習以為常的鹹食中,那抹甜,顯著突出,
一開始或許有些不習慣,隨著咀嚼在口中變化,一切又是如此柔和,
若是拿掉這份滋味,想必會黯然失色,
總合而言,看起來僅一口份量的料理,
實際上能在錯綜複雜的調味運用間又不搶走食材本身的風采,平衡拿捏無可挑剔。
啊,講到離題,
我其實要說的是,除了印度色彩,有幾道料理可以明顯感受到日式料理的影響,
像這道鰤魚便是。
第六道,符號像鞭炮般的料理 -
橘色酸辣醬汁包覆的竹筍芯,沾上脆口藜麥。
靈感來自於一種帶點酸味的印度咖哩 vindaloo,
其實這醬汁嚐起來有點像東南亞風味的酸辣醬,常會和蝦子炒在一起濃濃勾勾的那種,
也是用手吃,絕對會沾上那橘色醬汁,所以最後也得吮一下手指回味。
當晚個人最喜歡的餐酒 -
這支其實是搭配下下一道松露料理,
帶有鹹香風味,香氣應該像臭豆腐一樣,愛的人很愛,不愛就...
近似漬菜的味道,單憑想像就覺得一定和亞洲料理合拍。
第七道,番茄模樣的血腥瑪莉,是個冷菜 -
第八道,或許是當晚最暖心、最得人愛的料理 -
松露及炸牛奶的組合,
講是講炸牛奶,底下那塊看起來還真像炸豆腐。
烏漆抹黑的第九道,隕石 -
某種層面上總覺得除了隕石,看起來也有點像牛蛋蛋,
別看它黑抹抹一顆,猜想可能是厚重口感的料理,
裡頭竟然是魚肉及鮭魚卵,
其中幾顆鮭魚卵因受到餘溫影響,漸漸由橘轉白,
想起之前看日本節目介紹的一道在地料理,
比起常見的生食,當地居民反而會刻意煮熟鮭魚卵,挺有趣的。
既利用竹炭染黑的隕石之後,送上一瓶彩虹酒標的葡萄酒 -
除了黑/深色葡萄,也有用到白葡萄,及其它數種不知名的葡萄,
就像這酒標色彩繽紛般,種類講不清,
"And many other unknown grapes",服務生當時如此說。
第十道,一顆紫色的愛心,裡頭滿滿紫色食材 -
一直到目前為止都還是用手吃哦。
第十一道,馬鈴薯 -
由印度馬鈴薯料理 dum aloo 延伸,
主要使用兩種不同特性的馬鈴薯,
一個比較Q彈,做成小圓球狀,
另一個澱粉含量高,變化成底部的馬鈴薯泥,用芥末籽油及洋蔥調味,
當然,只是眾多調味料的其中兩款,
薄脆的高麗菜為容器,雖然看起來更像豆皮,
這道得份外小心輕拿,能的話直接一大口塞進嘴裡。
第十二道,魔戒 -
這個也是一瞬間的事,我已經很努力擠出個幾秒的小空檔速速拍張照,
上菜時,服務生直接請我們伸出中指,用力的、很有熱情的向對方伸出中指,
套上圓錐模子,再幫忙放上這白巧克力外層的圓圈圈,
非得一口吃下,圈圈裡頭的液體隨即爆開,
宣洩作用一百分,
前半段大部份的用餐時間就在玩鬧和驚喜中渡過,
啊,還有想偷偷排好拚圖卻被服務生抓包的小插曲。
第十三道,以 dosa 為靈感的米塔可 -
盤子紋路以稻米田為發想。
當晚也穿插了一款清酒搭配 -
同時也是第一次提供餐具 -
第十四道,茄子與海膽 -
還是初次碰上茄子與海膽的組合,
不說也不見得會猜到底下的食材是茄子,柔軟到快要和海膽合為一體。
盤上的海波花紋同樣美不勝收。
第十五道,對應的符號為麵包 -
第十六道,無花果葉裹香蕉辣椒 -
服務人員說應該就是這道了,當晚最辣的菜餚就是它了,
大概對歐美客人來說會比較辛苦,
亞洲人,特別是當地泰國人應該不痛不癢,
真的,我連在曼谷小七買的炒飯便當都好辣,大概台灣的中辣程度吧,
才不會在這裡被香蕉辣椒給撂倒。
第十七道 -
被剛才辣度擊垮的人,可以火速用這冷豆湯降火,
嚐起來有股小黃瓜的清爽感,還帶點酸度,
也很像冷壓蔬果汁,最底下白色的猜想應該就是豆泥,糊糊的口感。
第十八道,鯛魚造型薄餅 -
同時端出像小山般的飛魚卵,
原本嚇到,總不可能讓我們吃整座山量的飛魚卵吧,
果然多想,只是挖了幾小匙到薄餅中,再擠上慕斯內餡。
和一開始的跳跳糖口感有些類似,飛魚卵更彈脆就是。
第十九道,雞肉與蓮藕的組合 -
開放式廚房多少能看到廚師們備料的情形,
這道料理的雞肉應該滿早之前就開始在準備,
像日式炭烤的方式,在網架上慢慢翻烤,隱隱約約的焦香迷人。
最底下有幾顆酸口的珍珠,褐黃半透明色澤,不知道用什麼做的。
第二十道 -
鮑魚料理。
第二十一道羊排上桌之前,先送上一支很傳統、典型風味的澳洲 Syrah -
第二十一道,號稱羊肉界的和牛,"和羊"?
澳洲 Mottainai 羊,永續方式餵養,
80%的羊飼料為有機回收來源,像是醜蔬菜、紅蘿蔔渣等,
產出的羊肉可達35%油花等級,加上純淨柔嫩的口感,享有羊肉界和牛美名。
的確,沒有所謂的羊羶味,反倒帶抹清甜,
口感之柔軟,輕易地就能用牙齒咬下一口羊排肉,絲毫無需費力拉扯。
底下的醬料對我來說太鹹,所以也沒刻意多沾,
直接拿起羊排啃,純粹享受肉質的細緻。
整二十二道,米飯料理 -
像是印度版的清冰箱料理,以這角度出發,
當然,如果真是冰箱剩食,Gaggan Anand 沒用完的食材等級一定不得了。
配料以菇蕈為主,羊肚蕈、牛肝菌等,還加了豆子與果乾。
上來一支蚊子 -
Muscat 葡萄品種為主,取此諧音,
加上帶點非常微量的氣泡感,像是 mosquito bite 蚊子咬一樣,得來這可愛的酒標。
第二十三道,有點夢幻的登場 -
對應符號是顆鳳梨(結果還是先偷跑拚完)。
有點像豆花的甜品,搭鳳梨清香滋味的湯汁,
裡頭還能看到完全泡開、非常軟的枸杞,整體感受相當清涼爽口。
第二十四道,牛肝菌 -
很奇怪吼,明明上甜點了,從方才的爽口鳳梨竟又跳回菇蕈,
猜想這道客人的接受度應該落差最大,是甜口味的菇料理啊!
加入焦糖及威士忌,走濃厚風格的甜點,
不知道是牛肝菌的話,或許對於這軟軟吸飽汁液的非主流甜點食材接受度會再高些。
將近三個半小時,終於來到最後的第二十五道料理 -
我們吃約三個半小時還算快的,
吃到第十幾道時隔壁桌的客人才抵達,是要一路待到凌晨嗎?
最後的甜點對應符號是片巧克力豆豆餅乾,
我還傻傻地一直期待最後會來個濃濃巧克力的結尾,果然沒這麼簡單,
只是外觀像,結果大轉彎,是以釋迦入味的淡雅甜品。
25道料理,總算可以光明正大的完成拚圖,翻過來即是餐廳設計圖 -
表情符號貼紙伴手禮 -
當晚餐酒一字排開,九款九杯,這量不簡單 -
本來隔天已報名付費當地的一日遊行程,果然這頓晚餐後一大早想起床超痛苦,
怕硬要出發到時候不舒服或沒精神,玩得很辛苦,
只好作罷,在飯店睡飽點自己再想辦法過去,
陰錯陽差,後來飯店幫忙叫的計程車司機自己和我們推薦一日遊包車行程,
仔細一看,和本來訂的行程差不多耶,四個景點1,500泰銖,
好啊,還包車,舒適度大幅提升,算是種因禍得福嗎?
不過其中騎大象的點沒去,覺得沒必要,不太是心裡期望和大象的接觸方式,
自己包車就是如此隨興,少了騎大象,把時間挪到其它有興趣的景點上,
這司機雖然英文不太靈光,至少人挺老實,
拍下他的 QR code,有興趣的人可以考慮聯絡他。
而且因為出發的晚,正好避開本來景點擠滿觀光客的時段,
整趟下來應該輕鬆不少,
至於水上市場,是值得來逛一下,但絕對沒有想像中愜意,
本來的畫面或許是悠悠然的在船上吃米粉,邊欣賞水岸日常,
實際上伴隨的是現代化小船哄哄作響的馬達聲與廢氣,
船伕也會半強迫地停在沿岸小販,希望你買些東西,他大概可以抽成吧,
搖手再搖手,還是硬要停上一會兒,真沒希望才肯默默開走,
啊,不是,是哄哄哄的開走。
還好我在開始沒多久就買了一幅畫,小販幫我捲好在水管裡,不怕碰撞。
而那之後停泊的時間明顯縮短。
待在曼谷期間每天兩顆山竹,吃好吃滿 -
回國時擔心機場有很多像我這樣在觀光區買畫的旅客,
大家都一根水管,萬一得拖運行李,搞混還得了,
靈光一現,Gaggan Anand 的小貼紙!
這樣就不怕撞管了吧!
*話說,華航班機,好像這根管子長度在120公分內,所以可以直接隨身帶上飛機哦。
美味指數:★★★★☆ (四顆半,半星符號打不出來)
服務態度:★★★★☆ (四顆半,半星符號打不出來)
整體環境:★★★★☆
回訪率:80% (下次去曼谷會是幾年後的事呢?)
Gaggan Anand
No.68, Soi Sukhumvit 31 (Sawasdee)
Khlong Tan Nuea, Watthana, Bangkok 10110
官網/訂位資訊:https://gaggananand.com/
*Courtesy of Google Map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