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東京旅遊總是至少要朝聖一家甜點,
上回造訪東京六本木的Toshi Yoroizuka 鎧塚俊彥,
計劃第二間為JANICE WONG DESSERT BAR,
無奈抵達時間太晚,行程中也挪不出其它時段回訪,只好向隅,
睽違近兩年,這次可不會再錯過,
即便沒事先預訂,利用中午正餐時段前往成功得位。
Janice Wong為新加坡人,
曾跟隨Pierre Hermé和Oriol Balaguer等世界著名甜點師/巧克力師,
自身對於"甜點"有不同於一般的見解,
此次造訪位在涉谷區新宿站旁的東京分店,對其詮釋只能說沾點邊,
原本對於甜點的認知再次向外擴展好一大圈。
除了在新加坡當地開設甜點店鋪,接著也在日本及香港設點,
近幾年更獲得S.Pellegrino亞洲最佳甜點師的殊榮,
總之,此次東京行不能再有遺憾,說什麼也要親自嚐一回。
日本JANICE WONG DESSERT BAR在新宿站NEWoMan一樓,
整整一半的面積為吧臺座位,可以近距離觀賞甜點製作,
但別忘了這是間DESSERT "BAR",所以調酒飲品也是重點之一,相當有看頭。
*而且調酒師相當有型,單身女性就直接選擇吧臺座位吧,賞心悅目。
為了方便拍照取放相機,我和老大選擇一般的桌位,
畢竟有老大在場,我還是乖乖將對著調酒師的視線留在甜點上就好。
正逢白色情人時節,店內也應景推出White Day's Special,
原本想簡單點個兩三份甜點,而且這種點法很難出錯,
絕大部份都會得到預期中吃了會滿足微笑的組合,
想起早年在舊金山時嘗試前衛甜點師的自信套餐,
當時味蕾和味覺上的碰撞還在懵懵懂懂的階段,
對於端上桌的味噌口味冰淇淋這類鹹甜相互結合的作品無法產生共鳴,
只能咬牙把眼前貴鬆鬆不知是甜點還是鹹食的料理努力吞下肚,
雖極度不想承認,但事隔這~麼~多年,對風味的多變性從疑惑逐漸能夠細細品味,
像是"轉大人"的過程,
這一回,讓我好好試試何謂Janice Wong眼中的"甜點"。
White Day's special degustation。
老大選擇搭配酒精飲品,我的是非酒精類的pairing (喝酒不開車,說是這次在日本也沒車開)。
一共五道"甜點",各自搭配五款飲品。
原本是乾扁的擦手巾 -
服務生當場注入熱水,擦手巾會隨之向上延伸澎漲。
第一道甜點 White cube -
酒精和非酒精飲品外觀乍看之下如出一徹,
但含有酒精的那杯使用Saugvinon blanc氣泡酒、百香果、珍珠粉、香茅,
而無酒精飲品使用Appletiser氣泡果汁代替葡萄氣泡酒。
去年年底銀河系列的飲品不是很紅嗎?
就是那種稍微搖晃後瓶中會出現彷如銀河系般光彩的飲品,
這兩杯pairing也是如此,珍珠粉的光澤奪目,感覺看久了魂都要被這飲料給吸進去,
華麗的開場搭配帶點勁道的白色方塊甜點。
芭樂、爆米花、鹽味焦糖、楊桃,
裡頭像是冰淇淋,外層以爆米花碎粒裹上,
就像搭配的飲品般透露粒粒交疊的美感,兩者交互在一塊兒,雪白卻又醒目。
第二道甜點 White aero -
直七(一種柑橘)、蕗の薹(一種山菜)、榛果、白乳酪、花山椒,
第一次衝擊降臨,
剛開始還搞不清楚狀況,入口後才驚覺裡頭好像摻了些不像是一般甜點會用到的食材,
味道上也是如此,以常態來說,這份White aero絕對是鹹食勝於甜點,
淡淡的調味中誘出甜味,又或者是清甜主導中透露食材的淡麗鹹味,
摸擬兩可,說不清誰是誰的風味組成,其實挺有趣的。
酒精飲品部份使用清酒醍醐のしずく、Suze、dry vermouth、自製竹葉風味琴酒,
難怪選擇了小竹筒為酒杯,
意外的,明明以為帶有酒精的飲品會偏向強烈風格,
其實相搭後反而軟化了這份甜品的強度,轉化如大人般會喜歡的甜點滋味。
而無酒精款使用自製campari water、tonic water、葡萄柚,
可能是飲料中帶點微氣泡的口感和爽朗甜味,讓原本沉穩的甜點變的活潑明亮,
酒精、無酒精,對於兩種不同的路數帶來的變化感到相當驚豔。
第三道甜點 White sandwich -
椰子、斑蘭葉、萊姆、柚子、杏仁牛奶豆腐、蕪菁,
斑蘭葉為這三明治刷上一抹淡雅的綠色,
佈滿空洞的麵包裡帶有輕柔的柚子風味,中間夾著的也是柚子口味的冰糕,
一旁包覆在杏仁泡沫中的條狀物可能是杏仁牛奶豆腐,也可能是醃漬過的蕪菁,
雖然剛咬到蕪菁時有股想來碗白飯的衝動,
不過這才發現原來日式漬物的調味和甜點這麼搭,
像是使用水果中酸的功用,不過換成一般非常不熟悉用於甜點中的蕪菁。
搭配的酒精飲品使用Bobby's gin、茉莉風味cointreau、荔枝、檸檬、蛋白、coriander bitters,
同樣面貌的非酒精飲品則使用荔枝、茉莉、檸檬、蛋白、coriander bitters,
絕大部份以厚厚一層泡沫組成,
即便是酒精版本,在飲用同時也吸進一大口清爽的泡沫,
在某種程度上軟化了酒精的強烈感,和柔和的甜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或許表面和食材組成上看不太出來,不過第三道其實算是整體中最具日式風格的組合。
第四道甜點...嗎?
還疑惑了一下,這盤是燉飯吧? 我們點的確實是全"甜點"的套餐?
服務生和我們確認,
努力地用生澀的英文解釋,這是甜點師Janice Wong對甜點的詮釋之一,
除了一般理解中的甜點,Janice Wong其實也創作不少像是鹹食的甜點,
有些甚至是完全沒使用糖的"甜點",
也是,有人規定說一定要甜滋滋或是如蛋糕般才能稱作甜點嗎?
White risotto,
馬鈴薯、白蘆筍、焦化奶油、日向夏(一種柑橘),
裡頭最像一般認知甜點的元素就屬日向夏,
的確也因此帶點果香甜味,
但畢竟是不小的衝擊,雖被告知是甜點,
嘴裡吃的和大腦的連接還是不斷放送這是鹹食主餐燉飯的訊息。
而配對的飲品,不論酒精、非酒精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花椰菜、Johnny Walker Gold、STIMSON Chardonnay、smoked adovocaat、清燉肉湯、松露鹽,
非酒精款的組成也差不多,少了酒類但多了蛋黃,
我和老大很~努~力的想把它喝完,
就算嘗試轉念把這當作冷湯喝下還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非常不足,
看來我的味覺成長還在青少年的階段,這完全是個未知的領域。
還好最後一道甜點,真的就像平時熟悉的甜點,連飲品也是,
這是場即時雨,沖刷方才花椰肉湯留下百感交集的氣味。
第五道甜點 Flower garden -
優格、草莓、覆盆莓、藍莓、橄欖油、橘花。
服務生現場加上橘花風味的小珍珠。
圓球外層為優格風味。
切開後裡頭像是工藝品般一層又一層的色澤。
雖然某種層面上來說是期待已久,那熟悉的"甜點",
不過事後回想,這款同時也是最如預期般的風味,
是剛剛被寵壞還是飲食教育訓練後的成果嗎? 怎麼反而思念起那些似甜點又非甜點的作品?
兩款搭配飲品不論在味道、香氣、視覺呈現上都十分討喜,
酒精部份使用calvados、sauternes、campari、桃子、櫻花泡泡,
無酒精的部份則以玄米茶入味,日式風情的甜味和茶香融合一體,還帶點酸梅般的韻味,
要不是太飽,真想追加這一杯。
追加有理,五款搭配後可以選擇最喜歡的飲品,店家會額外附上,
雖然是非典型的甜點套餐,我和老大攝取的甜度早以爆表,再多真要滅頂,
何況接下來還有petit four,
所以兩人乖乖喝杯熱茶就好,凡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磅蛋糕和焦糖奶油。
其實一般來說吃甜點時我自已非常不喜歡搭配甜酒或是任何甜味飲品,
JANICE WONG DESSERT BAR可是打破我這習慣,
似甜非甜,而非絕對的甜上加甜,
捨去如當頭棒喝般的刺激,反而像是在地化般幻化成一抹沉著流長的風韻。
對於"甜點",或許早已經習慣那種甜滋滋和制式常見的食材搭配,
一開始還不大能接受Janice Wong的詮釋,
但隨著時間過去,起初那份不適應、不熟悉感逐漸消逝,
反而誘發出興趣,有機會真想再多了解、多去探索別人眼中的"甜點",
飲食就是這麼有趣,
不見得每每都會帶來當下口腹之慾的滿足,但在思想上被搔動著,
到底何謂"甜點"?
看來只有多吃才能找到答案(點頭如搗蒜)。
JANICE WONG DESSERT BAR
〒151-0051 東京都渋谷区千駄ヶ谷5-24-55
JR新宿駅 新南口/NEWoMan SHINJUKU
日本官網:http://www.janicewong.jp/
新加坡官網:https://www.janicewong.com.sg/
營業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五 11:00 a.m. ~ 4:00 p.m.、5:00 p.m. ~ 11:00 p.m.
星期六、星期日、例假日 11:00 a.m. ~ 11:00 p.m.
*Courtesy of Google Maps
延伸閱讀:
Wagyumafia the Cutlet Sandwich - 愛大口吃和牛的人或許會更有愛
紀の善 - 跟隨甘太郎的腳步來吃抹茶巴巴洛瓦(抹茶ババロア)
Palace Hotel Tokyo - 初老症狀的東京飯店首選